父母越“能干”,孩子越爱躺平?——啃老怪圈里,谁才是真正的“幕后大佬”?
一边是白发苍苍的父母,凌晨起床去干零工,顶着一身汗、两手茧子数着百元大钞抠抠搜搜过日子;另一边,却是二十来岁的子女,窝在家里抱着手机刷剧,打游戏,点一次外卖六十块起步,心安理得。这画面咋就这么“魔幻”?网友吐槽大学毕业生眼高于顶,找对象没兴趣,创业不会,剩下的就只会“家里蹲”。你以为这事儿离你很远?别逗了,低头看看朋友圈,多少亲戚朋友正经历着父母劳碌、子女躺平的“新型啃老”生活。可问题到底出在哪?子女真的“天生懒癌”吗,还是说父母代代流传的“牛能干”把路给堵死了?问题来了,父母越老越能干,究竟是家有福气,还是一家子的劫数?
有人说,这是新时代的“全职儿子”“全职女儿”,有人调侃这叫“啃老事业部”,有编制但没业绩。你有的父母就跟“超级英雄”似的,活脱脱熬成了六旬热血劳模白天打工赚钱,晚上还得照顾家里那宝贝疙瘩。孩子呢,手指头都不带动一下。你要问为啥?原因五花八门“工作难找呗”、“现在就业环境不行,再说考研考编不得花时间嘛!”......桌上摆的咖啡是进口的,衣服也是品牌的,可是谁认真求知了?是谁踏实成长了?再说了,小时候父母不舍得让孩子吃点苦,长大了又舍不得让孩子出去碰壁,这不——富养出来的,是不是顺带把孩子的独立心也“富养”没了?
这事听起来新鲜,其实一搜历史就发现,早在民国时期,鲁迅大先生就嚷嚷过”孩子赚钱的,反而成了家族的光宗耀祖;啃老的,依赖父母的,倒是常态。“时过境迁,换汤不换药。比如我身边的亲戚——表姐家就被金钱和“溺爱三字诀”摁在地上摩擦。为啥?表姐跟表姐夫一辈子靠双手打拼,本想着让孩子过点好日子,于是一腔热血砸进了女儿的教育。补课班、名牌衣服、滴滴打车、外地旅游,什么都得有。你想,家境不富裕,却恨不能让女儿活成小公主,结果呢?六年大学砸进三十多万,真金白银堆起了一座“好日子”,换来的却是孩子心安理得地宅家不上进。
话说青壮年靠父母养活,老爹老妈一把年纪还得兼着外卖小哥、清洁工、代班工人,全家压力你猜谁最大?更魔幻的是,表姐女儿大学毕业不工作,动动嘴皮子“再学一年”,学历升级升级再升级,接下来可能还得攒钱买个“研究生”,等到考证考到退休,估计表姐表姐夫也该抱孙子了。
同样的桥段在邻居家也在上演儿子大学毕业进单位,领导说两句就辞职,转跑外卖,结果嫌苦又撂挑子,最后回家躺平成啃老主力军。爹妈呢,有苦难言,嘴上是“咱孩子还年轻,慢慢来”,心里其实是愁肠百结。这锅真是孩子一个人的嘛?
表面上风平浪静,谁家不是父母操心到底?谁家不是亲戚私下吐槽孩子不上进?可真要问责,大家都只会可怜孩子,谁也舍不得给父母提意见。流于表面的,是一轮又一轮的劝诫和说教“孩子也不容易,社会竞争里头卷得厉害。”“现在这年头工作本来也不好找,年轻人哪有那么大压力承受能力?”说来说去,反而把父母的“能干”美化成了家庭的压舱石——“只要我们还能动,孩子就不至于饿着”。听起来像是百善孝为先,其实“啃老”早就拿父母当了人生保险箱。
可是,这份“保险箱”真能保一辈子?你瞧,家里那点积蓄顶多几年光景就耗光,到头来拼的还是老骨头拼命挣钱,什么眼泪辛酸都往肚子里咽。此时的“家庭和谐”,你仔细琢磨,其实是父母把所有责任和风险一手包揽。再精明的老人,也救不回来孩子对“独立担当”全无概念的事实。不止一次有人感慨“我们太善良了,结果养出了个只会享受不会奋斗的后代!”表面看是风平浪静,暗地里可是山雨欲来,家庭代际的矛盾早就埋下了根。
事情到这,还真没完。真正令人大跌眼镜的是,越“能干”的父母,孩子越“不着调”。老一辈以为,自己能多干点,孩子就能多点选择,结果其实是越兜底越惯坏。“爸妈都六十多了,有啥事他们能扛我就不急。”有网友调侃“我刷剧有理,我啃老光荣,毕竟爹妈不干了谁干?”
您品品,这话讽刺但扎心。过去喊着“再苦不能苦孩子”,到头来却苦了自己近黄昏。就像东北大爷说的“你养孩子叫养祖宗,最后却养成个‘佛爷’”。孩子呢,活成了手机上的“键盘侠”,生活里却连扛米下楼都费劲。有父母还自豪得很“我们能干,不差你那点工资。”说真话,这种“能干”是父爱母爱的极致,还是“拔苗助长”的温床?
反转来了——社会上已经不是“有学历有工作”就能托底的年代了。岗位难找,卷到离谱,靠父母兜底最终很可能——父母退休后,子女依然无所事事。新闻这几年频曝的大龄啃老族,哪个不是父母舍不得管严、习惯性兜底出来的?就像多年后网友自嘲那句“你多会做事,都比不上我爸妈会惯人!”
更可悲的是,这些啃老者没压力,没动力,人生方向全靠“摆烂”“再报个班,从‘全职儿女’混个研究生呗!”这种“学历+家庭避风港”的模式,渐渐成了不少年轻人的“舒适圈”。到头来,这世界上最会活的,竟然是把自己活成了“长不大的小孩”和“退休不得闲的父母”两种人。
按理说,新闻爆出的案例走到这,一家人总该下决心“断奶”,可惜现实比电视剧复杂多了。表面上大家都默契地维持现状——父母继续打工“拼余生”,子女躲在家啃老“抽盲盒”今天考公,明天考编,后天考研……哪天考上算哪天。你说一说理倒是能说明白,可真行动起来,不是这家出了变故,就是那家遇到了健康问题。意外一来,原本紧绷的家庭预算瞬间崩盘,矛盾一触即发子女突然发现“保险箱”也会见底,父母则心疼一辈子图啥,老来还得为儿女奔波。
更惨的是,这种家庭“富养”“全程兜底”的模式,已经潜移默化成了社会暗流。看起来“温情脉脉”,背后却是洗不掉的家庭负担。你若问问家有独生子的中老年人“你宁愿多拼点,还是希望孩子自己扛?”十有八九给你一句“只要孩子不出事,咱受点苦怕啥?!”
可是,道理真的就这么简单吗?父母毕竟是要老去的,身体机器也总有一天转不动的那刻。到那时候,曾经对孩子“包办到老,能干一生”的温柔,转眼就成了无力的遗憾。从小宠着,长大宠不动了,结果是孩子两手空空更不会自立,家庭整个承压断线。往大了说,啃老族越来越多,最后拖垮的就是三代人的生活安稳——这一点,各路鸡汤大V再咋粉饰,也掩盖不了事实。
说句大实话,“父母越能干孩子越幸福”这套“传家宝”,真到了六十以后就是个坑。孩子长大了,工作不好找,压力确实大,但终归要自己挑担子。天天想着爸妈给兜底,等有一天爸妈也得靠孩子那怎么整?这种“能干”说穿了就是沉默成本,表面风光,内里苦涩。按东北老话说,爹娘伤心啥都能治,就是治不了孩子赖着不撒手的毛病。
反过来说,子女要是一直做全职儿女,啃老族当得再溜,到头来还不是一地鸡毛、两相心酸?别老抱怨孩子不争气,先捋一捋自己是不是把路给全堵上了。养儿防老现在变成了“养儿啃老”,别最后成了“自个挖坑自个跳”。
站在啃老孩子的角度你觉得咋样?“家里不缺钱,爹妈那么能干,干嘛非要吃苦去打拼?”难道父母无底线的包办就是对子女最大的慈爱?你们觉得——父母该不该继续兜底,还是应该趁早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?这场“全能父母VS躺平儿女”大战,你更支持哪一方?来评论区聊聊,这事到底赖孩子,还是怪家长?
顶益所配资-股票配资的流程-我要配资-正规股票软件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